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2019年6月研修报告蒋纯冰

发布日期:2021-01-04

从20191月到20195月,我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到美国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做本科插班生,真心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机会,我自己也非常珍惜这次访学的机会,下面我把我这一年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做一次总结个月短暂的在美国生活结束,回顾这个月的生活,有收获,有教训,有哭过,有笑过。总的来说,在美国的生活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美国大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有他不足之处,我所写的,不可能写出一个真正的美国,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只能摸到其中的一部分,很难说谁摸到的才是真正的大象。

首先,在密尔沃基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愉快。学校的课程多样化,我们在这里顺利完成美国的毕业设计和MATLAB课程。通过这四个月的学习,我们充分的体会到了将实践于理论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且要有自立独立的人格。依然记得初到美国时一切的陌生与不适应,首先是语言方面的障碍,依然记得听第一节课时的吃力,后来慢慢地,从听不懂一句话,到知识听不懂几个单词,再到最后,就什么都能听懂了。或许,就像那句话所说,没有挑战的生活就像是跑了气的可乐,只剩下甜水。人生也就像是骑自行车一样,只有不断行进,才能够保持平衡。这是我们和我们的MATLAB老师的合影。

依然记得学校里随处可见的NEVER SETTLE 的标语,人生就是这样啊,永远向前,永不停歇。一切的努力也都不仅仅是为了抵达。因为很多事情,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这半年中,在导师的关照以及自己的努力下,我确实融入到了UWM的生活中,包括课堂听课,了解相关的课程规划;参观相关的科研项目,实验室,参加博士生的开题以及博士生的课题进度讨论,也当然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冲击,很多时候,工作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当然,英语也有了一定的长进。

在美国,一开始是极其艰难的,一方面语言关还没有完全过,听课压力很大;再一个还没有适应生活,感觉自己颇不适应。后来发现,听不懂课上的内容,似乎也属普遍。到这学期结束,大部分课程自己都能听个半懂,或者百分之七八十,但是有些发音很快的本土老师和发音很怪的国际老师的课,还是如同听天书,只能下去自己翻书学,靠听课那就废了。我后来觉得,要是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个基本的认知,或者以前学过,听课效率就会高很多

授课方式灵活多变 教师用多媒体,也有很多老师用白板书写讲授的内容。课堂讨论也是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上课时,准备很充分,经常会发很多学习材料,他们叫handout,上课时分组讨论的形式也是授课的一种形式,我不算是非常传统的中国性格,但是对老师的敬畏却是大大不同于美国学生,美国学生的优点或者缺点就是他们随处流露出的自信心。课堂讨论的热烈,各抒己见,让我想到在国内讨论课敢于说话的寥寥几个学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看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拥有自己的观点不仅仅是大学培养的,他联系到我们整个的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作业有难度,需要课下阅读大量的资料,还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完成。下面的截图是其中的一次作业,我课下做的时候也下了一定功夫,不过,我准备把这次的大作业作为一个毕业设计供下一届的学生选择。所以,我经常看到学生们在图书馆忙忙碌碌的完成作业。第一次的作业,我课下用了一天的时间去完成,需要上网查不少的资料。我一直在想,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学生通过灵活实用的大作业确实能锻炼他们相应学科的专业技能。我们LAB的老师便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利用专业技能来shape the world的老师。

这是我们在最后毕业设计答辩时候的合影。

上课自由,多数情况会有学生迟到的,也有早退的,也有中途上厕所的,学生都静悄悄的走,静悄悄的来,只要不打扰别人,一切都ok。但是,只要坐在教室里听课的都非常认真。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学生是来学知识的,教师是授课的,工作性质不同,但是彼此人格是平等的。

在美国,大多学生的奖(助)学金都是由项目支配,而大多项目的80%都用来支付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工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学生都有一种“生存”的压力感,一种对“工资”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通过专注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目前,中国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也在逐渐扩大,如果能更好的把“责任感”和好的管理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我想中国大学会很快培养出许多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研究队伍。

美国大学教师的终身教授和晋升正教授的评估体系已经从以前的“要有学术论文发表,才能生存”(Publish or Perish)慢慢地向现在的“Get funded or Perish”(要有像样的课题才能生存)转变。因为能获取有竞争力的项目,或者获取自身市场需求和领域的项目体现了研究的价值。

校园课余生活丰富多彩WSU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8月底的迎新生活动,有学生组织的,也有学校,院系组织的,在开学第一周,学院会准备丰盛的野餐(picnic)来答谢师生。校园里免费的电影也会排满了整个开学周。他们各种运动场有很多,有网球场,足球场,田径场,足球场,能承办赛事的足球场,棒球场,橄榄球场,承办赛事的橄榄球场。还有室内的健身中心,等等。这只是我工作之余看到的,我相信还有很多我没看到的。高校如此重视基础建设,我想这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功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可以在此学习,娱乐。免费的WIFI也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条件。

我觉得语言就是个工具,这个工具是供交流用的,而人们彼此交流的就是思想和观点。所以,关键还是你的思想和观点,你会不会拿英语表达;你能不能从别人话里面听出观点和思想,我在美国的图书馆经常去参加志愿者组织的“英语学习”,在那里我从美国人那里了解了更多的美国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因为我们学得都是第二语言,他们会耐心的听我们讲,也会在表达他们的观点时,特意将语速慢下来,这比起单纯的在生活中学英语会快得多我觉得,半年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还是太短了,再加上回来不用的话就“恢复原形”了,所以就只能多听广播,看英语演说了同时,我切身感受到了了不同于我们的美国文化。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将人生4个月的时间留在了美国,给美国给予我的,却是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对于我而言,此次访学,既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最主要的,他启迪我对教学和科研的思考,我想,这对我日后的工作一定是有帮助的。同时,我也依然心存感激,感谢学校和学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访学的平台。

国外有句名言“没有挂在低处的果子”,和我们的“有志者事竟成”有些相似。我其实一直是个不太有志也不太有毅力的的人,这次学习也许是对我一意志的一次磨砺。自己已经感觉到收获了。第二个第三个5周,任务的强度和难度是递进的,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提出要求,这要求通常都是你能够达到,但是要费力去够才能达到的。这种不断提升、激发学生去挑战的模式,带领我一次次实现了不可能。

最后,出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和贡献社会的觉悟。也许中国在很多方面的体制不够完善,但是我真切的希望能够为祖国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必须强大,中国青年必须强大,强大到任何国家都必须尊重我们,强大到中国的在外留学生能够享受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待遇。孤身在外,难免会有挫折和不愉快的体验,但我想,这样的不愉快会成为我今后努力生活和一直向前的动力。

在未来下半年我要潜心科研,争取在研究生阶段有所建树。

多年以后,当我遇到挫折和失败,回头想想这一年,大概会觉得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没有什么时间是等不了的。你想要的,岁月终究会给你。

在不舍和留恋之中,我的国之行就已经划上了终止符,回到了熟悉的母校,回到了亲切的同学身旁,新的生活还等待着我去创造、去开拓,我应该把美好的国之行深深地珍藏在心底,调整心态,迈开豪迈的步伐大步向前,充实的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挑战新的人生。

蒋纯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