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大会(2025)将于2025年7月25-27日在中国大连举办。本次大会聚焦“融合创造未来-新能源驱动的交通”主题,致力于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发展。
一、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成员单位、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
承办单位: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能源与交通融合专业委员会、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
协办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支持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智慧城市科技集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挪威船级社、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连氢能产业发展促进协会
合作期刊:
铁道学报、中国公路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Resilient Transportation、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CES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大会主席:
靳晓明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司原司长
孙永才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 平 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常务主席
单红军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大会执行主席:
贾利民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匡海波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院长
贾 鹏 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孙丽杰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秘书长
秘书处:
冯 琳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部部长/教授
程 鹏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曹 宇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教师
张格格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教师
贾玉泉 ISTR INSTITUTE 出版事务负责人
刘芳名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综合 管理部部长
陈 静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秘书
杨 柳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秘书
大会指导委员会:
主席:
曹健林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
高宏峰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
王同军 国家铁路集团原副总经理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集团首席科学家
王云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史明德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驻德国使馆原大使
毕天姝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教授
刘吉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
孙逢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严新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李 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 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克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杨勇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何雅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张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张景安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孟 强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秦 勇 科技部原高技术司司长、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首席顾问
徐梽川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大会学术委员会
主席:
贾利民 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匡海波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院长
委员(按姓氏字母排序):
Kang Li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
Kjetil Fagerholt 挪威科技大学教授
Koi Yu Adolf Ng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授
Pierre Cariou 法国凯致商学院教授
Theo Edmond Notteboom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
程 鹏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崔志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冯 琳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高仕斌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韩振强 长安大学副教授
胡俊杰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贾 鹏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李 奇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 爽 清华大学研究员
刘 鹏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刘朝晖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刘建国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刘状壮 长安大学教授
任毅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师瑞峰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史翊翔 清华大学教授
谈传生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田新首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
王震坡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于海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袁成清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袁裕鹏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张 伟 清华大学研究员
张 蜇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张军辉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张照生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朱兴一 同济大学长聘教授
二、大会会议日程
三、论文论文出版与检索
本届会议由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赞助,Springer-Verlag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会议录用的全部英文论文由Springer-Verlag旗下的Lecture Notes in Civil Engineering(LNCE,ISSN: 2366-2557,EI-Compendex)出版。Springer-Verlag旗下LNCE(ISSN:2366-2557)已进入EI目录多年,EI检索稳定快速。
四、征稿范围
征文范围具体如下(包含但不局限于):
领域一:交通与能源融合的现状、趋势与潜力
交通与能源融合的主要形式与模式
交通与能源融合的现状与趋势
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与总体富集布局
交通网络领域可再生能源的自洽性分析
绿色交通中的能源消耗
交通碳足迹的测量与演化分析
交通系统、能源系统与电网的协同发展
能源与交通网络的融合
多能源互补交通系统
人工智能驱动的交通碳减排
区块链技术在优化交通能源利用与物流中的应用
领域二:交通与能源融合的解决方案
交通与可再生能源初步融合的场景设定
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应用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绿色交通生态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
电动汽车充电
混合动力系统
轨道交通供电
储能系统
低空经济
电动无人机
交通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整合
领域三:交通载运装备与清洁能源融合的模式
清洁能源驱动的电气化交通系统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交通设备融合模式
太阳能光伏与交通系统的融合模式
交通设备中的混合动力系统融合模式
智能电网与交通能源管理的融合模式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空中出租车融合模式
智能飞行电动无人机系统
绿色动力交通设备与能源协同发展
可再生交通设备与电网的融合模式
交通设备的预测性维护与能源效率
领域四:交通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融合的模式
轨道交通的电气化与清洁能源融合模式
无人机场可再生能源融合的协同模式
低空物流枢纽的氢能融合模式
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能源优化模式
智能电网与交通能源管理的融合模式
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的风能融合模式
交通与能源网络的融合
支持低空经济系统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
领域五:交通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典型解决方案
太阳能供电的路灯与智能交通系统
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
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与绿色能源融合
基于风能的港口基础设施
绿色能源驱动的高铁系统
智能电网与轨道交通的融合
太阳能供电的低空飞行器基地
氢能支持的低空飞行器基础设施
智能电网与低空经济的融合
领域六:交通载运装备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典型案例
电动公交系统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列车
太阳能公交系统
混合动力公交车
低空飞行器项目
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空中出租车
领域七: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关键技术
交通微电网与网络集群协调技术
交通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
集成交通能源网络与公共电网的互操作性技术
新型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用于交通设备
交通能源网络规划与配置技术
电气化交通系统技术
氢能驱动的交通系统技术
可持续能源交通系统技术
领域八: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可选的政策取向
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技术创新支持政策
财政与税收激励
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
战略协同与政府规划
多式联运系统的整合与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与示范项目
行业标准与监管框架
资源配置与能源管理
交通与能源领域课程开发
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
五、专题论坛征集
本会议面向本领域的学者和科技人员及相关单位征集专题论坛,欢迎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提交,专题论坛在线提交系统: https://jsj.top/f/hQprZb
六、投稿须知
1.论文必须是原创性、首次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内容应符合征稿范围。
2.必须按大会论文的要求和格式撰写。
3.投稿请务必登录会议在线投稿系统(http://www.teit.com.cn/submit)投稿。
七、重要截止日期
1.截稿时间:2025年5月15日
2.录用通知截止时间:2025年6月20日
3.终稿提交及注册截止时间:2025年7月1日
4.会议日期:2025年7月25日-27日
八、联系方式
会务组联系方式
贾玉泉:18511581038 (论文投稿及出版咨询)
杨 柳:0411-62913456,yangliu1@dlmu.edu.cn (参会咨询)
国际合作处
2025年4月22日